在网络社交和日常沟通中,社交工程攻击已成为窃取信息的常见手段,高校师生需增强防范意识。
许多人容易轻信伪装成熟人、老师或官方机构的请求,例如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平台索要账号密码、验证码或敏感文件。这类攻击利用人的信任心理而非技术漏洞。例如,曾有学生接到冒充学校IT部门的电话,要求“核对账号信息”,结果导致校园网密码泄露;也有教师收到伪装成学术期刊的钓鱼邮件,附件中的恶意软件窃取了科研数据。因此,师生需始终保持警惕:任何索要敏感信息的请求,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电话回拨、官网联系方式)核实身份,切勿直接提供密码、验证码或机密资料。
重要账户应启用多因素认证(MFA),即使密码泄露,攻击者也无法轻易登录。同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避免在社交平台公开学号、身份证号、手机号等细节,这些信息可能被攻击者用于精准诈骗。学校应定期开展社交工程防护培训,通过模拟案例帮助师生识别典型骗局(如虚假奖学金通知、冒充领导请求转账等)。
此外,谨慎处理来历不明的链接和附件:即使是熟人发送的内容,若语气异常或目的可疑,需先确认对方账号是否被盗。建议安装安全软件拦截恶意链接,并定期检查账户登录记录,发现异常立即处理。保持警惕性、验证对方身份、保护隐私信息、启用多因素认证以及谨慎处理陌生请求,能有效防御社交工程攻击,维护师生个人和学校的网络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