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牢固确立的价值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的巨大变化,对高等教育的理念、制度、体制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的新理念逐步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越来越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努力提升自身的要求,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强,希望通过平等讨论、自身实践和体验来认识和接受教育,有能力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之所以在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等方面产生困惑,是由其物质和精神需求与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因此,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把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具有教育、导向和激励等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不是被动的,只有受教育者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铭记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靠自身的意志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思想政治理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关注热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从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入手,充分利用社会、集体、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切实解决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二是尊重个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每个人个性的创造性发展。因此,高校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发展,把个人的理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三是改革管理,凸显人性化和法治化。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校已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学生管理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落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措施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的管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当然,坚持以人为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尤其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系统的理解和切实的运用,要对教学规律有浓厚兴趣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