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做好6件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学生是有别于本科二批和重点批次学生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虽然有着同样的学习经历,但分数却有着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之差。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输在了考场上? 学院的专门调查表明,45%的学生在中学期间是优秀或比较优秀的,只是他们不注意对生活中的细节把握,造成他们的考试成绩不稳定。55%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他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客观反映,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把许多时间花在与学业无关的活动上,影响了学习成绩。 “缺乏自控能力和良好习惯是这些学生高考失利的主要原因。”理工学院院长赵志华如此总结这次调查的结果,这也成了学院办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共识。由此,引导学生约束自己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推行开来。 学院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参加早读、晚自习。学习期间,宿舍楼一律封闭,学院大门也必须凭假条才能出入。一石激起千层浪,规定引起了许多学生的抵触,说学院并非监狱,如此做是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比高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针对学生的反映,学院召开座谈会,耐心讲解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还把部分学生家长邀请到学院,一块剖析子女高考失利的原因。家长对学院的分析结果非常赞同,一致认为由于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忍严管不善引导,并强烈表示希望学院能严格管理,他们也将全力配合,决不让子女将来走向社会时再次失利。 为进一步取得学生的认同,学院专门设计了表格,全体学生人均一日一张,要求他们合理安排当天要做的至少6件事,每天晚上做出总结,反思得失。以此引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项措施让很多同学感慨万千:“如果中学阶段能对时间这样合理利用,高考成绩至少能增加100分。”遗憾与自责转化成了动力,早读、晚自习不用检查,学生出勤率竟然达到了99%。新闻专业的王佳正是由于合理利用时间,英语四六级均一次性通过,课余笔下写就的生花妙文也受到很多媒体的欢迎。 三种教育并举:培养学生铸就健康人格 “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什么用?三本学历,注定了我们的起点比别人低,走向社会也只能被别人另眼相看。”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单石生的信箱里,曾经收到学生的这样一封信。走访座谈表明,怀有这种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心结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自卑成了他们心中一片抹不掉的阴影。 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理工学院首先推出了情商教育工程。主要内容是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举办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教师赏识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发现学生长处的能力;投资并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种奖学金、助学金,使学生显露特长,施展才华,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学习动力,理工学院又推出了感恩教育工程。要求学生主动写信向自己的父母表示生日祝福。建立记账本,精心计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投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消费情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许多学生在履行学校感恩教育要求的时候充满了自责和反思。“我是打电话才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我觉得自己很不孝,从小到大都没有给父母写过信,也没有很认真地当面对爸妈说过一句感谢的话,真的太惭愧了。”电气专业的小王红着脸说。更多的同学则表示,算账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太多了,今后勤俭节约不说,更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学习不容侥幸,更来不得半点虚假。2002年,学院推出了诚信教育工程,在国内高校率先给每个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主要包括学习考试、经济收支、工作情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了在就业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信用档案会给诚信的学生找工作添加砝码。许多学生认为:建立《诚信档案》不但不是负担,而是一个体现自己信誉度的机会。广大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诚实守信已内化为同学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追求。 爱心回报社会:支持学生承担更多责任 2006年9月,再次回到大学校园,张明涛感觉既陌生又亲切。一年前,在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他,自愿休学一年,到河南商丘市孟楼村支农,成为河北省在校大学生支农第一人。期间,他帮助村里创办了合作社,组建了老人协会、文艺队,使孟楼村成为商丘市新农村建设试点。这次回学校,张明涛有一种紧迫感,他说支农这一年的经历让他感觉自己的能力太有限了,知识太贫乏,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张明涛是理工学院学生社团“瞭望社”的成员之一。“瞭望社”是一个以关注新农村建设为宗旨的社团。成立3年来,他们为赞皇县孤山村引进了沼气池工程及酸枣加工技术,建立了流动图书馆,使当地经济收入与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瞭望社”也因此被中国人民大学“三农”问题研究所确定为全国10大重点扶持社团之一,并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优学生社团。 支持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是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一贯宗旨。在低年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人格,明晰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兴趣,勇于承担对社会乃至对人类与自然的责任。 在学院的支持下,贺磊、李杰、王荣等同学组建了“心之旅”河北偏远山区孤儿调查小队。他们深入涞源、蔚县等山区农村,对这些地区的孤残儿童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报告提交省妇联和省儿童基金会后,直接促成了“恒爱行动——寻找百万爱心父母为孤残儿童纺织毛衣”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的施行。 杨树勇、窦洪亮、李远等同学组建了自然资源调研保护协会。为促进石家庄中水回用工作,他们自费远赴太原、青岛、大连、南京等水污染较轻或水资源利用较充分的城市,掌握了大量资料,并在专家帮助下,设计出一套获得专利的小型中水回用系统,无偿提供给社会。由此,该协会受到国内环保界乃至国外相关机构的重视,被亚太CPVC协会吸纳为会员,并与新加坡大学达成了环境调查资源共享的协议。 勇于承担对自我、家庭、他人、集体、社会、人类、自然等多方面的责任,这样的学生没有理由不受到社会的欢迎。2005年,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96%。今年,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学生考研上线率竟然超过了本科二批。“育人为本、因材施教、责任以行,这样的办学理念,今后我们仍将坚持并将进一步发扬光大!”理工学院院长赵志华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出自信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