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并逐渐营造起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这已极大地改变了占“上网人口”相当比重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重要影响,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推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理念、方法、途径的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近日,在南京邮电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调研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们围绕“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与思想教育进网络的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查显示
总的来看,我院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比较理性、正当的。
(一)大多数同学能够清醒地认识上网的利弊。认为上网的益处在于拓宽知识面、发掘自己的潜力的同学占67.2%,交友、沟通信息的占59.57%,充实生活的占56%,提高运用计算机网络能力的占49.89%,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占15.38%。认为上网的弊端在于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分散精力的占65.38%,增加了经济负担的占33.76% ,网络充斥色情、暴力信息令人沉迷的占29.25%,疏远了人际关系、集体观念淡漠的占24.41%,使人心灵封闭的占12.8%。
(二)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呈现越往高年级越理智的趋势。在参加座谈的毕业班同学中,基本上上网是为了看新闻(主要是体育新闻)、就业信息,或者与网友(大多是老同学)聊天,沟通信息,下载新的软件,偶尔玩游戏、下载电影。这大概与他们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学习和思想教育,看到了一些“触”网丧志的实际例子,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有关。另外,可能也是对网络已比较熟悉,熟能生“厌”罢了,不像低年级同学因为好奇或自控力差而沉迷网络。
(三)大部分同学能够自觉在思想上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当有人在网上发表攻击我国政府的言论时,61.61%的大学生只是看看,但不会接受其观点,18.6%的同学会立即发表正确的观点予以批驳。对于一些社会突发事件,39.68%的同学总是做出自己的独立评价,受网络论坛上观点的影响很小,基本认同的只占4.19%。
(四)约半数同学能够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对于网上的星座运程等内容,53.55%的同学不相信只是觉得好玩,21.72%的人丝毫不感兴趣,也不相信。44.19%的同学能够自觉抵制网络“黄毒”的诱惑,从来没有访问过黄色网站或浏览黄色网页。初看起来,这个比例似乎不高,但在许多经过政府部门批准的正规网站也在打“色情”与“情色”的擦边球以吸引“眼球”,而有关部门对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商业行为没有明确的“说法”的情况下,诚属难能可贵。即使在部分偶尔涉猎“网黄”的同学中,也有24.47%的同学是因为无意中误点相关链接,无法关闭网页而“中招”。
(五)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在结交网友的动机方面,26.45%是为了互相鼓励、互相进步,25.81%是为了帮助提供信息,63.55%是为了聊天消遣,真正心怀叵测、互相欺骗、互相利用的只占1.83%。至于网恋,认为是一种畸形恋爱方式,不可取的占21.83%,认为很新鲜,但不准备尝试的占42%。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网恋经历的占89.68%,曾经有过,现在没有的占8.28%,正在网恋的占2%。
(六)基本上没发现严重违反网络道德和网络犯罪行为。目前我院还没有发现大学生在网络上散布流言,侮辱、诽谤他人的违法行为,只有极个别同学承认有过轻微的黑客行为。
积极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的及时性、丰富性能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首先,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想教育工作利用“师生面对面”式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互联网的优越性能使大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可借助网络信息的海量递增从容地选择,吸收多个本地或异地教育者为其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并保持互动;同一教育者亦可将思想工作内容方便快捷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其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范围、幅度都得以拓展,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也得到不断变化更新,这促使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新鲜的政治知识,积极调整自身的政治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进而不断在更高层次上接受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网络正好能适应这种要求,可以及时地在第一时间将最新、最丰富的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
(二)网络的交互性能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功能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有效地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更方便地通过浏览网页、电子邮件、下载保存等方式与教育者及时方便地沟通、交流。这种顺达通畅的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使被教育者与教育者培养起民主平等的意识,更有助于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各自的功用。此外,网络作为高科技的科学工具,拥有强大的计算、存储、资源共享、交换功能。这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拥有网络使用、维护等知识技能,要求其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又为其进行科研、创新,为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庭、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三)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能使大学生利用“虚拟社会”充分实践社会角色的扮演,掌握角色技术,为其未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角色换位,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借助网络信息反馈验证自身的角色行为。在不断反复的角色实践中,逐步把握现实社会中的各类社会角色,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网络的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协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实践中很多是让一些学生党员、干部、技术骨干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中来,鼓励大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尤其在管理和操作上,一些配套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更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的后备军。
存在问题
网络本身是中性的,但它的社会应用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美好的一面,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和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
(一)多元网络文化和网络的虚拟性环境容易诱发大学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膨胀和国家意识的淡薄。网络信息的无限性打破了国家、地域之间的界限,各种信息可以在网络上无限制地传播,各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前所未有的多元道德观念,不仅为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生活图景,而且一些恶意的政治信息、不道德的网上行为、文化霸权主义、颓废的精神垃圾也或多或少地出现在网络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调查发现,“当有人在网上发表诸如攻击政府言论等有害信息时”,虽然有18.6%的人选择立即发表正确的观点予以批驳,而主动向主管部门汇报的仅有2.26%,更多的人是选择不作为,甚至还有17.53%表示“无所谓”。其次,网络创造的“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确实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但无国界的网络环境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淡化了对祖国的归属感。此外网络“虚拟社区”之类版块的发展使青年得以冲破国境的限制,大量参与跨国界的政治活动,不知不觉弱化了国家意识。这必须引起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容易造成思想的畸形和行为的失范。网络环境固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逾越现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乘之机。网络中还存在大量黄色不健康的信息,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网络的快捷性、私密性可以使人们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不需中间媒介就能把全球的信息资源轻易打开,一些泥沙俱下的信息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混乱。调查发现,经常访问或浏览黄色网页、网站的大学生有2.47%,偶尔访问浏览的占42.8%。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入网络这一“无人之地”,进行“目中有人”的道德行为的思想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当使用导致大学生依赖简单人机关系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这一点大学生自己也有一定的认识。24.41%认为疏远了人际关系、集体观念淡漠;12.8%认为上网的弊端在于使人心灵封闭。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更加习惯运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进行利益表达和聚合,缺少社会实践能力的扩展,缺少社会集体生活锻炼。长此以往,很可能恶性循环,造成大学生因缺乏与现实人物的接触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退化,过分依赖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技术,甚至可能出现依托于“人机关系”的生存状况。目前“网络成瘾症”等病症的出现就已经在提醒人们注意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部分“红色网站”的形式内容单一,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多数高校已意识到要积极利用网络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但不注意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贴近性。调查中发现,经常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大学生只有4.95%,偶尔上的占51.4%。而从来不上的占43.66%。网络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谁能吸引住上网者的注意力,谁就会在网络上取得影响力的优势,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赢得学生关注的网站无法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功用。一些高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思想教育工作网站,出发点是好的,可为何学生不“领情”呢?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建议对策
(一)加强监管力度。一是对网吧经营内容时间、计算机房、学生宿舍电脑开放时间的控制。这项工作需要社会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工?鞑棵拧⑼苤行摹⒀彝ネ献鳎胱ス补堋6羌忧慷猿撩酝绲耐У目刂啤QS泄夭棵藕脱ぷ鞲ǖ荚蓖ü挪槊祝范ㄖ氐慵喙芏韵螅剿蔷3鋈氲耐杉觳椋⑾忠黄穑榇σ黄穑⒔邢钢碌乃枷虢逃退捣ぷ鳌M保⒍芪У耐в绕涫前喔刹恳黄鹱龊冒锓龉ぷ鳌H羌忧慷酝绮涣寄谌莸募嗫亍@眉际跏侄危炕悦舾行畔⒌募喙芄δ堋?
(二)提高宣传技巧。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网站的调查中,27.53%同学认为网站稿件质量不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新闻报道习惯于“两分法”,要么形势一片大好,要么局部黑暗,而且“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毛泽东语),自然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新闻报道要讲究宣传技巧,求新求变,才能真正做到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态度影响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增强互动环节。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实时交互性。在座谈中,许多同学坦言上网的一大动机是聊天。问卷调查中,认为上网的益处在于交友、沟通信息的同学比例接近60%,63.55%的同学结交网友的动机也是为了聊天或消遣、娱乐。这说明网络作为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不足的某种补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多数学生也有这样的心理诉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可是事实上我们的介入很不够。49.78%同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互动性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设置BBS和聊天室,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真实看法和最新的思想动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以网友的身份,以网友们熟悉的生动的网络语言(包括符号语言)和表达方式平等地参与讨论、聊天,解答同学思想认识上的困惑。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还可以通过设置电子信箱、举办学生感兴趣的比赛等方式,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
(四)保证经费投入。网络特别“烧钱”,这是许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切身体会。各高校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挤出钱来建设、开通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是尽心尽力了的。可是网站建设有其特殊性,网站能不能办好,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后面的经济实力。这也是许多商业网站火爆的重要原因。因此,思政网站必须加强经费、技术投入,使之在开通之时就“五脏俱全”,先声夺人,给同学美好的第一印象。36.99%同学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是页面设计不够美观、活泼、生动,图片、动画太少,13.33%同学认为竞赛、抽奖等活动太少,这些问题说穿了制约它的是经费“瓶颈”。
(五)引入市场机制。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对于引入市场机制非常谨慎,可是,完全依靠学校的行政拨款,数量很有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就在这夹缝中生存。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来看,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领域也在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包括引进外资。从微观层面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如果引入市场机制,例如引进社会资本,适当发布与师生相关的招聘人才类、生活服务类广告(内容方面当然不能违背《广告法》的规定),共同举办公益活动,冠名栏目和竞赛等等,既能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凝聚人气,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影响。市场经济时代,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引入市场机制是大势所趋。
(六)关注网络生态。扬网络之长,抑网络之短,仅仅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是不够的,应该把它纳入整个网络生态来通盘考虑,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使自己陷于被动。而且,不论网络如何发展,仍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性化的现有工作方法,所以有必要不断优化、发展现有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例如,一些同学沉迷网络是由于紧张的学习之外,业余生活比较枯燥,那我们就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些同学因为不擅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而热衷于结交网友,我们就可以邀请专家开设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开展集体活动,增加同学间交往的机会,增强班级、团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既然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同学对异性充满好奇,有的同学甚至把浏览黄色网站错误地当作“性教育”的一种途径,那么让正规的健康的性教育登上大雅之堂,就值得我们认真考虑。总之,“工夫在网外”,网上网下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七)加强队伍建设。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都配备了专职人员,但普遍编制偏少,面对高等教育大扩招后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大学生群体,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由于人员有限,网站工作受到诸多限制:页面粗糙,新闻发布、信息更新不及时,缺少互动,网络安全方面也时常出现险情。其实,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技能,而且要掌握宣传、教育工作规律,两者不可偏废。可是目前不少高校思政网专职工作人员属于“一手硬”,“一手软”,素质不全面。因此,学校要在配备高质量的专职人员上给予切实保证,才能使网站工作上水平。同时,要建立一支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队伍和思想教育宣传工作者队伍,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能的培训,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