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办

近六成在校大学生不知道:毕业后该干吗?

时间:2011-04-27 23:59    点击:[]    来源:

据《安徽商报》报道 眼见就要毕业了,通过网络、同学介绍以及各种招聘会,大四学生小徐一次次地为自己的工作忙碌着。

“社会上工作机会很多,但适合我的很少。”小徐学的是市场营销,可找来找去不是在大街上搞一些调查,就是做一些派送推销的工作,“这和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状态相差很远。”小徐说,工作中吃再大苦他也不怕,最怕的就是找份看不到前景的工作。外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最低

小徐的状态或许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状态。最近,宁波18所大中专院校和部分用人单位对全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一项调研表明,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追求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本身能给自己带来的发展机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64.6%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发展前景。选择稳定性较强的工作的占27.4%,选择自主性工作的有33.9%。而专业对口(5.8%)、人际关系(5.5%)等因素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上,甚至连待遇和收入(18.9%)也不再成为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用人单位中,外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最低。一些外企管理者认为,大学生到外企工作要能为企业所用,带来效益和贡献。虽然今天的大学生在应聘技巧上比以往有所提高,开始比较注重自我推销,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进步,对外企招聘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研究,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近六成在校生缺乏明确择业目标

职业适合性是指职业需求和从业人员的个性之间是否具备基本的匹配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理论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适合性不仅对求职的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及工作成就的取得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而“不了解”的比例为45.1%;65.5%的人自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而另外34.5%的人则表示“不了解”。

调查者认为,近六成在校学生缺乏明确的择业目标,“这种状况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同时,有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比如在对最低收入水平的预期值方面,有29.2%的学生将标准定在2000~3000元之间,有15.3%的学生定在3000元以上。“这部分学生由于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倾向,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会为此而失去不少不错的就业机会。”提高应聘技巧不是解决就业的出路

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为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取决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而不取决于短期的、临时的求职技巧和求职心理辅导。

针对一些学生将就业重点放在把握就业机会上,即在找工作的时候,努力提高应聘技巧与策略,如目前流行的毕业生“包装”、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等,研究人员提醒:“这并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对学校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就业工作是贯穿始终的,要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动者,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调查者说。

上一条:试探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

下一条:汉文系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加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