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办

走出高校思政困境:别疏离大学生“生活世界”

时间:2011-04-27 23:59    点击:[]    来源:

融合“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经改革、多方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教科书的“意义世界”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视域”上不能有效融合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矛盾:“统一型塑”与个性多样之间 现在,社会的组织化、制度化、整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张。由于个人主体能力的增强、个性的张扬和多元生活文化样式的强烈影响,个人生活领域表现出无比丰富的多样性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社会公共生活因整合需要而产生的秩序需求和个人生活因个性张扬而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之间形成了某种内在张力。 这一张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型塑”模式要求与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个性化和多样性追求之间的张力。“80后”的当代大学生,对新、奇、特、异、洋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兴趣,他们自信且追求个性的张扬;在学习上,受市场竞争和未来就业预期的影响,重专业知识而轻人文的倾向十分明显;在责任意识上,重自我而轻他人、集体和社会;尤其在对个人存在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和领会方面,越来越具有转向内在本己的明显倾向。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存在状态和生活态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观教育”预期已形成相当张力。 正是这一张力,使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三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三入”(入耳、入脑、入心)等预期目标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困境: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疏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疏离。 第一,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是以拒斥“权威”为心理机制、以自主性个性化选择为显著特征的。自主性要求的是非权威的平等对待和协商对话。无论是学生管理工作者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如果以管理或教育的“权威”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使用生硬的教条式的命令口吻,显然大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 第二,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是以未来的就业预期目标为中心自主筹划知识学习和课外活动的世界。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普遍表现为一种职业理想。职业理想的实现需要的是对宏观就业形势的分析、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择业和创业的指导、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大学生们觉得教科书上讲的“理想和信念”离他们远了些。 第三,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就其性质来看,是以未来就业预期目标为中心自我建构的“亚生活世界”。“亚生活世界”是一种微观结构,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赋予的“意义世界”是一种远远高于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宏大叙事结构,如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格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两者难以契合。 第四,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新旧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形成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受到动摇,而新旧自由主义大行其道。 大学讲坛上,自由主义框架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和危险。 变革:融合“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疏离甚至遗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式”、“独白式”控制性教育,而不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沟通式教育。这样,教育者所赋予教科书的“意义世界”就很难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要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困境,需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根本变革,即实现教科书的“意义世界”和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效融合。 ——深入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逻辑出发点。以往,我们经常撇开“听者”对象,单纯地变动教科书体系和内容。实践证明,这种“独白式”的改革路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独白”不是“对话”,要“对话”必须首先从“听者”入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应当从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客观实际出发,使之能够进入并且深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科书的“意义世界”和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交融起来。 ——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是“两个世界”交融的前提。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个人自主性的明显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对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增强的积极意义的评价明显不高,其更多的是被看成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这样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是教科书编写的“独白式”向度和教学过程中“独白式”灌输的主要思想根源。与人的“自主性”相联系的是相互尊重和平等,这同时也是批判和怀疑意识的基础。这与过去大学生没有批判和怀疑意识,被动式全盘接受相比,显然是一种巨大进步。 ——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是以未来就业预期目标为“中轴”建构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务实主义倾向。这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的现实反映。如果斥之为没有“崇高理想”是有失公允的。教科书的“意义世界”作为一种“崇高理想”和宏大叙事结构,在内容上,一方面深刻总结和概括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另一方面,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人才需求模式、劳动力市场趋向、就业和创业指导,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规则和秩序需求(包括公民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应该是“两个世界”有效融合的主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从价值观层面上看,已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为目标的教科书的“意义世界”,如何建构起与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的思想力量,使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的相互比较中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清除西方自由主义的有害影响,是“两个世界”融合的关键。这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庄严使命。

上一条:试探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

下一条:汉文系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加应聘